《黄帝内经》之拙见
鬼话里这个帖子写得比较混乱。在本论坛来重新整一下。在写这帖子之前,先会提些与之相关的书籍,同时也会穿插其他的一些古典著作来对本书的一些内容进行注释,尽量回归书中文字提及的本义。
《黄帝内经》主要是医学,说是说医学,实际是部大百科全书,包含气候,地理,古天文,术数等等,逻辑关联非常密切,成书的作者,显然远不只一人,当然是谁写的也无从考证,这些都不是重点,内容是关键。
《黄帝内经》分两部分,为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,每部分八十一篇,共一百六十二篇,内容有长有短,互相交叉,也就是说各篇章的排序并非由浅及深的,在前面的一些篇章就会出现专业的术语,让人很难继续读下去,而在后边的篇章,却又相对通俗易懂的内容,因此,前边读不下去的,在后面甚至是别的著作中有解释,这都是一脉相承的。
废话不多说。在此之前,先谈另一本挂黄帝之名的书,《阴符经》。
《阴符经》有另一全名《黄帝阴符经》,原因之一是默认为此书为黄帝撰写,但也有人认为作者另有他人,只是冠以“黄帝”之名。说法既可参考《黄帝内经》,《黄帝内经》从内容上看,成书者远不止一人,作者已经无从考证,当然作者也未必是黄帝,但不管作者是谁,书中的内容总归是传了下来。
先来看看黄帝,黄帝所生活的年代,据网络资讯记载,公元前2700—2800的年份,距现代5000年不到。大部分遗留下来的经典古书籍,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个闪光的年代。春秋战国距现代2700-2800年,古书得以流传,不管是口口相传还是别的,总归是靠手来记载,除非特定标明了作者(即使是口传,大多数人对某一个作者的共识,久了也就习惯),不然与其纠结作者是谁,倒不如关注书中的内容。
《阴符经》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,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别的。,此书内容同样简洁,篇幅简短,可以全篇来看。
《阴符经》
上篇
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
故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
五贼在乎心,施行乎天。
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
天性,人也;人心,机也。
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
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;
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;
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;
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
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
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
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;
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
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。
中篇
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
天地,万物之盗;
万物,人之盗;
人,万物之盗。
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
故曰:食其时,百骸治;动其机,万化安。
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。
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
其盗机也,天下莫能见,莫能知也。
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
先来看上篇、中篇。原文的白话翻译,感兴趣的人网上可查。
主要谈里边提到的一些说法。
先看上篇,出现了很多词语。
第一个:宇宙。
宇宙连用,在《庄子》里边也提到过。
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旁日月,挟宇宙,为其吻合。”
但《阴符经》和《庄子》均未对此词做分开的注解说明。
在文子中出现了对“宇宙”分开的解释。《文子·自然》:“往古来今谓之宙,四方上下谓之宇。” ,文子是何许人?也无从考证,但习惯称他为老子的弟子。(带上个什么子的,都是后代的尊称,当然非一般的人也难以被称呼为某某子)。
再后来在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中,也同样出现了对此词分开的解释:“四方上下曰宇,古往今来曰宙,以喻天地。”因为《淮南子》是挂汉代刘安的名,所以这个解释只能说是顺手拈来,借用了前人的说法。
回归到这个词来,古代的“宇宙”和现在我们理解的科学上的宇宙,差别其实不那么大。
第二个: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。
看到有些人把这说法跟2012联系起来,联系得还很有理有据,甚至是暗喻龙年蛇年地震...
古人用字讲究,字义也单纯,龙蛇起陆,如果联想起来,似乎是有那么点意思,龙蛇在古代均属阴性之物,弃渊穴而起陆,可意味着反常,但这里是特指龙年蛇年吗?答案是否定。
第三个: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.
有解释说,“三要”为“眼、耳、口”,也可以这么理解,眼、耳、口共五窍,三要五窍是关键。“九窍”在《黄帝内经》里有提,医书上习惯称为“九窍”,眼、耳、鼻、口七窍还有前后阴两窍。眼、耳不用说,至于口,更关键,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。
第四个:火生于木
这里就是传统的五行生克。“五行生克”其实是泛指,但很多人习惯看见“生”就喜,看见“克”就悲。比如火生于木,木是生火,克土,但这里是有条件的,木生火的同时,火到一定程度,木也便燃成了土;再比如水克火,水大才能克火,水小变为气反倒助火,这种例子不多举,如果是单单的局限在“五行生克”,有时会弄巧成拙,因为生生克克始终同时存在。
再来看中篇。
天地,万物之盗;
万物,人之盗;
人,万物之盗。
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
这个顺序很有意思,里边提到了三才,也就是天、地、人。
开始还在想是否断句错误,仔细看,“万物之盗”,除了“天地”之外还有“人”。
但文中还提到了“人”和“万物”的关系,“人”既是“万物之盗”,而“万物”也同样是“人之盗”。这层关系,写得很直白,人与自然同属这层关系。
下篇
瞽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
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
三返昼夜,用师万倍。
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于目。
天之无恩而大恩生。
迅雷烈风,莫不蠢然。
至乐性余,至静性廉。
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。
禽之制在炁。
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
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
愚人以天地文理圣,我以时物文理哲。
人以愚虞愚,我以不愚虞圣;
人以奇期胜,我以不奇期胜。
故曰:沉水入火,自取灭亡。
自然之道静,故天地万物生。
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。
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。
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至静之道。
律历所不能契。
爰有奇器,是生万象,八卦甲子,神机鬼藏。
阴阳相胜之术,昭昭乎进于象矣。
通观下篇,下篇就有点接近一定境界了,看上去更玄。
从《阴符经》下篇看,提到了这么一些内容。
一:接近宗教的说辞。
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于目。
二:炁
这个字,必须得重点提一提,有些书籍中,“禽之制在炁”也写作“禽之制在气”。所以,“炁”字的读音和“气”是同一个音。修炼的人对“炁”字不陌生,不管是功法或者医书典籍,“炁”这个字都随处可见,不认识的人多。
来看看网上摘录的资讯:“炁”是中国哲学、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,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,不同于气。“炁”乃先天之炁,“气”乃后天之气。在中医学中,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,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。在中医学术语中,炁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,如五脏之炁,六腑之炁,经脉之炁等。
所以“一气化三清”,正确的说法应该是“一炁化三清”。
三:是生万象,昭昭乎进于象矣。
此中的“象”,与《道德经》中“大象无形”属同一个意思,现代的成语“万象更新”中的“万象”,即出于此。
http://zb178.com/jx/13455820.html
页:
[1]